這個時代,文化遺產應該有什么樣的面貌?近日,北京居庸關長城上“竹鄉燈火照亮長城——中國優秀民間工藝作品特別展”啟動。來自竹鄉浙江安吉的燈火照亮了長城,借助多媒體手段和實物,流傳至今的安吉非遺文化再次淋漓展現,吸引了夜游長城的游客駐足觀看!扒貢r明月漢時關”再加上非遺活態展示,在這樣一種時空交錯的體驗中,文化遺產傳承彰顯了獨有的魅力。
6月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,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。
文化遺產,一端映照著歷史,一端關聯著當下和未來。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?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”“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上的文字都活起來”。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“活起來”“火起來”,才能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。
讓文化遺產“活起來”,首先要從史態轉成活態。文化遺產是過去生活的文化樣態,不論是宏大的遺產景觀,還是具象的非遺技藝,這些文化遺產需要融入當下生活、融合時尚元素才能變成活態,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;顟B可以小到一個場景,讓人驚嘆千年傳統技藝的傳承,例如安吉竹燈照亮長城這類非遺活態展示;活態也可以大到一座古城,讓文化遺產與城市文明共生,例如在山西平遙“活著的古城”里觸摸歷史,在西安城墻上觀賞剪紙、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,聽婉轉的胡琴聲和高亢的秦腔;還有技術賦能的活態,如不少博物館里用科技新突破講述古老故事,此類例證不勝枚舉。
讓文化遺產“火起來”,就要從原生態轉化成業態。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經成為全民共識,各級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舍得投入,但不能只靠“砸錢”搞“硬投入”。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,更需要把原生態的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形態,從更靈活多元的市場思維出發,通過政策引導的“軟扶植”,大力發展“文化遺產+”這個產業,通過“非遺+旅游”“非遺+會展”“非遺+直播”“非遺+研學”等多種形式,強化民眾的參與感,重視文化的體驗感,做好配套的文旅服務,讓文化遺產能夠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。比如,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,這段時間,各地文化盛宴精彩“開席”,繽紛多樣的文化遺產集市“人從眾”。除了旅游、會展集市等,影視產業也是文化遺產活化的重要方式。各地方、各平臺,叫好又叫座的文博類節目不斷涌現,《中國考古大會》《萬里走單騎》《行走大運河》《何以中國》等節目創新表達,讓專家學者走到臺前,通過與觀眾的互動,帶來“考古熱”“博物館熱”“非遺熱”。只有把文化遺產保護融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訴求中,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,文化遺產才會真正地活起來、火起來。
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。在日新月異的今天,唯有融入時代、融入生活,文化遺產才能煥發新的光彩;當保護與傳承朝著“人人皆想參與、人人皆可參與”的方向前行,文化遺產就能在“活起來”“火起來”中“傳起來”。